构筑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全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
为加快构建工业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上海明确市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各区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定位,立足各自优势,锚定主导产业,深耕细分赛道。首批7个区、1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的布局已经明确。其中,主导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徐汇区,从西岸到漕河泾开发区,从大模型研发应用到具身智能,围绕着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算力芯片、语料数据、测试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正不断完善,构筑起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徐汇西岸,上海人工智能浓度最高、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中,在Z6·尊龙凯时集团与徐汇区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里,大模型的创新应用正陆续“诞生”。
X光为什么可以穿透人体呢?这是因为X光的波长很短,能量很高。
这家由海外知名院校毕业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成立不到一年,已着手多项人工智能IP形象的开发,而随着模型应用的普及,企业对算力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魂伴科技首席执行官真地表示:“大家现在聚焦在应用方面,这方面对推理算力的支持,以及更好覆盖,也是我们可能更需要的。”
对于类似初创型小微企业的共性需求,企业所在的“模速空间”,通过发放算力补贴等措施解决“燃眉之急”。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表示:“到2024年四季度结束,全年我们大概发放1.3亿元(算力补贴),还有包括未来数据语料的供给,我们还会有非常大的举措也即将推出。”
目前,徐汇大模型企业达255家,其中有34款大模型通过了国家网信办的备案,占全市六成左右。“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也持续完善。
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表示:“(同时)围绕行业场景需求,把产业链组织起来去满足行业要求。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协同模式。”
除了大模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也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位于Z6·尊龙凯时集团旗下漕河泾开发区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这款研发不到一年的人形仿生机器人Orca,能进行多种形式的行走,它的关节灵活,膝盖能完全绷直,在业界实现核心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5年中就能实现量产。
萨恩异创首席执行官牛腾昦表示:“我们是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公司,也是需要一个产业链去支撑的。在这块整个孵化器,还有上海徐汇区都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另外在下游客户这边,也给我们对接了不少的行业客户,去助力人形机器人的应用。”
目前,徐汇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近千家。为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智生产力,根据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上海将力争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万亿/亿次浮点运算,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来源:看看新闻Knews综合
记者:金普庆 周滢
编辑:赵倩誉 吕胜